top of page

SHENG SHENG

IMG_6164.JPG
生生: Welcome

生生

【生生之為易—堉泉繪畫中的不變與常變】

《周易·繫辭》曰:「日新之為盛德,生生之謂易」

道家思想認為,宇宙範圍的所有的存在,渺小如個體、廣闊至宇宙皆由陰陽五行的相生相剋激盪後形成。《周易》被譽為中國思想文化中 自然與生命之學的經典,以「生生」二字建構一種理論基礎,揭示生命本質的生成是一種循著自然規律運行不息且不存在「主宰者」的自 我生成動態平衡系統。天地造化過程迸發的日新月異被賦予一種「道」與「德」,意即在看似無序的常變之中,涵蓋貫徹生命本質之不變目的性。藉由展覽的主題切入,不失為一種有效觀看堉泉最新的《生生》系列畫作的方法:當堉泉以畫筆與顏料在四方畫布上開天闢地形 成一個宇宙,創作者即從造物主的角色退場,任由時間推移將各種顏料相互交融與堆疊,最後調和出「動極者鎮之以靜,陰亢者勝之以陽」看似無序卻有序,因此生生不息的畫面。

於7/16在穎川畫廊的個展《生生》是堉泉三年內的第四場個展。在題材上,有別於過去所發表的動物、神獸、花鳥、花卉、靜物、山石系列等系列創作,堉泉選用枯枝為主體,充滿怪態的枝幹經由即興率性的筆觸勾勒,強調畫家主觀當下的借物抒情;過去在構圖上,《逐一》 (2019)系列作品,藝術家嘗試將畫布尺幅由大至小限縮,作品的畫面構成追求去繁就簡,改變觀者觀畫方式的同時也解放自身在不同尺度下繪畫表現張力的局限性,枯樹枝幹在畫面中得以自在呈現直聳、虯曲或俯偃;內含層面,從內省式創作的《破我執》(2020)以降, 執念的大山隨著對自我的叩問坍塌,堉泉尋回與畫布更理想的共存方式,主題與形式不再是其創作路徑的主導,他將全部的精力從追逐表 象轉向對個人內在本質的洞察,呼應傳統東方文人畫裡寫意精神中的「意」,換言之,他的「寫意油畫」是立基於東方精神但帶有⻄方抽象表現主義形式風格的作品,純粹使用⻄方媒材師法文人畫對於氣韻的捕捉,藉此創生一種富有個人風格的異變。《為白》(2022)之後 堉泉對於顏料混合所能傳遞的視覺表達之探尋達到了頂峰有了更深的體悟,視覺效果上,運用豐富的肌理、質感、薄厚圖層、色韻,傳達那些稍縱即逝的感受。《生生》系列作品延續前述的美學表現並聚焦在枯枝肌理與顏色效果的處理上,將顏料透過混用不同的油再加以層 層堆疊,觀者彷彿能在盤根錯節的細節之中瞧見宏觀世界的種種變化。儘管在《藝術與錯覺》之中貢布里希強調材料是創作不可跨越的語言,堉泉仍試圖在與顏料的周旋過程呼喚著潛藏在繪畫之中的可能性。

在當代藝術潮流底下,材料形式是藝術家視為最能有效表現其創作觀 念的媒介被廣泛運用於作品裡,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甚至可見多元的材質如木材、紙張、銅鐵進入繪畫的表現形式。然而,在中國書畫墨香裡熏習成⻑的堉泉,對於顏料層面的探求始終不變,當不同比例與種類的油混入顏料仍然可以產生千變萬化的視覺效果,這一繪畫最基本的構成要素所能傳遞的精神性從來就沒有終結,堉泉更進一步嘗試在顏料的可能性之中建立與東方文人畫的連結。根據荊浩《筆技法》對於傳統文人畫的創作經驗總結,畫有「六要」即「氣」、「韻」、 「思」、「景」、「筆」、「墨」,撇除使用媒材的差異,則可以發現堉泉畫作試圖呈現的視覺效果是可以依循的。

借用蘇軾推崇柳宗元詩文之評價:「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是為堉泉最新系列畫作的最佳註解,除了隱喻道家視野裡的棄絕相貌、向內求真的意象,同時體現作品畫面給觀者的第一印象。堉泉透過色彩恆定且統一「不變」的單色背景,凸顯出主體枯樹枝幹表裏具流動性飛舞著的顏料變化,運用潑灑、勾勒、暈染、橫掃、平塗等技法呈現 出看似不加修飾的效果是為「常變」,然而「不變」與「常變」的兩組色彩隨即產生衝突,不僅僅是兩種互補色的衝突,甚至存在動態與靜態的衝突。然則在流動與生成的變化之中,兩者又因共有同一種顏色相輔相成而凝聚成具有水波的肌理,如同海面上激起的風浪,化為似水墨畫之中的韻,讓人著迷。

此次《生生》展覽共展出二十張不同尺幅的畫作,堉泉以當代的表現手法對傳統中國畫裡常見的枯樹題材進行描繪,形象姿態不一的枯枝樹幹畫作佈置於展間,觀者猶如踏入傳統園林內欣賞各式奇趣的盆景。有趣的是,較高觀賞價值的盆景必須樹韻生動,然則影響樹韻生動的關鍵即為樹「勢」,為一種是由作品的外輪廓和其內薀所組成的個性 與氣質。生生之謂易,堉泉畫布上的「變」與「不變」讓作品之中的 枯樹枝幹有著滄桑虯勁之感、肌理之間有著飽經風霜之情,此種「勢」引發觀者駐足並寄之以情,最終得以在看似枯槁的形象之中尋攫取那隱蔽在其中的一絲幽微的生機。

生生: 文字
生生: Selected Work
bottom of page